摘要:在我国,气动元件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此前在汽车、拖拉机等生产线或其它装备上使用的较简单的气动元件或系统,多由各使用厂自行设计制造。
1967年6月,首次在北京召开了由少数单位参加的气动专业会议,重点围绕为第二汽车制造厂提供生产线配套的气动元件,成立了以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上海机电产品设计研究院为主体的两个攻关组,相继开发了电磁换向阀和气源处理元件等产品。到60年代末,自行开发生产的气动元件只有16个品种、80多个规格。
1975年,在广东肇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气动技术专业会议,成立了由科研院所和工厂共同参加的四个联合设计组,组织了换向阀、流量阀、气缸、气动逻辑元件等一批新产品的开发,并确定了气动元件发展规划和定点生产企业。到1978年,使气动元件增加至61个品种、256个规格。
“六五"时期,气动元件被列入国家38项重点科技攻关内容,机械工业部与科研单位和工厂签订了新产品研制合同119项,科研攻关项目10项。开发了铝合金气缸、带阀气缸、三位五通同轴截止式换向阀、电磁先导阀等产品。1982年,我国首次由上海气动元件厂引进了西德HERION公司气源处理元件、机控换向阀、电控换向阀、多介质气阀等4大类19个品种、96个规格的气动产品及制造技术。
“七五"期间,气动元件先后被列入国家“50条龙"和76项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及部分企业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先后开发了精密过滤器、精密减压阀、二次雾化器、自动排污器、不供油润滑电磁换向阀、数控定位气缸、冷冻干燥机、摆动气缸、双杆气缸等73个系列的新产品。在此期间,肇庆气动元件总厂引进了日本太阳铁工株式会社无给油气缸7个品种、34个规格;烟台气动元件厂引进了西德LEIBFRIED公司ISO标准气缸8个品种、90个规格;无锡气动元件总厂引进了日本CKD公司AB和AG系列多用途电磁阀4个品种、62个规格;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气动元件厂引进了西德MARTONAIR公司ISO标准气缸、气动阀和气动模块4大类9个品种、284个规格。到1990年末,气动元件发展到450多个品种、1930多个规格。
“八五"期间,由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上海气动成套公司、阜新气动元件厂等单位承担了不供油同轴截止式电气换向阀、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器、模块式气源处理装置、高频电磁阀、低功率电磁阀等7项国家重点技术开发项目。济南、肇庆、烟台、无锡、江都、长春等气动企业开发了微型气缸、米型气缸、大通径同轴截止式换向阀、安全型气源处理组合件、自动往复气缸、振动气缸、气动激振器、列车专用气控阀、气动夹、伸出回转气缸、80m3/min和100m3/min冷冻式干燥器等新产品。济南华能气动元器件公司引进了日本太阳铁工株式会社SR系列小型低功率不供油电磁阀、以及德国MSM公司大通径电磁阀产品及制造技术。至1993年底,我国气动产品品种约为1080个,规格为4730个(不包括管接头141个品种、940个规格)。
“九五"以来,国家仅下达了两个项目,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普遍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如:开发了椭圆缸筒气缸、平行双杆气缸、多级伸缩气缸、新型气液阻尼气缸、节能增压缸、振动缸、新型夹紧气缸、气控先导减压阀、低功率电磁阀、气电转换器、阀岛等通用产品;以及汽车尾气净化系统、环保汽车燃气系统、电力机车受电弓升降气控系统、汽车刹车气控电磁阀、高速列车喷脂电磁阀、纺织与印刷用高频电磁阀,铁路、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专用气缸等某些行业专用的产品。研究所和一些企业还在气动机械和应用气动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项目开发上取得了突破。1998年底,气动元件的品种约有1350个,规格约有8000多个(另有管接头180个品种、1200个规格)。2000年底,品种有1480余种,规格达上万个。
国产气动元件的发展经历了联合设计、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三个阶段至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设计的产品已基本被淘汰;引进的产品,有些已被淘汰,有些已被改进。目前占优势的国内产品除了被改造的引进产品外,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开发的产品,其中部分产品的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前期水平。
在行业技术与管理归口方面,自70年代初开始,先后由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和机械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兼管过气动技术归口工作;1983年11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批准,正式成立了气动行业技术归口单位——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负责全国气动行业的规划、情报、标准、科研、中试、质量监督、技术培训等工作; 1987年建立了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中外合作的气动技术培训中心, 1989年建立了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气动专业分会、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压传动与控制分技术委员会,1999年初建立了《中国气动》行业网站。